賀EDESON成功簽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創建於(yu) 1949年3月,當時定名為(wei) 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後幾經更名,1962年正式命名為(wei)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大連化物所是一個(ge) 基礎研究與(yu) 應用研究並重、應用研究和技術轉化相結合,以任務帶學科為(wei) 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來,大連化物所通過不斷積累和調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連化物所成為(wei)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之一。通過凝練科技目標,確立了“發揮學科綜合優(you) 勢,加強技術集成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研究為(wei) 主導,堅持資源環境優(you) 化和生物技術創新協調發展,創建世界*研究所”的戰略目標,在我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資源優(you) 化利用、國家安全,以及國民生命與(yu) 健康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2007年經國家批準籌建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
大連化物所重點學科領域為(wei) :催化化學、工程化學、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以及近代分析化學和生物技術。
大連化物所共有11個(ge) 研究室,包括2個(ge) 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ge) 從(cong) 事重大項目研發的研究室:燃料電池研究室、化學激光研究室和航天催化與(yu) 新材料研究室;6個(ge) 從(cong) 事應用研究的研究室:儀(yi) 器分析化學研究室、精細化工研究室、應用催化研究室、現代化工研究室、低碳催化與(yu) 工程研究部和生物技術研究部。這些研究室由50多個(ge) 方向明確、研究工作各具特色的研究團隊組成。另外,大連化物所還建有甲醇製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和3個(ge) *工程中心:國家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中心,與(yu) 國外大學、公司和研究機構聯合設立了中法催化聯合實驗室、中法可持續能源聯合實驗室、中德催化納米技術夥(huo) 伴小組、中韓燃料電池聯合實驗室和DICP-BP能源創新實驗室等十幾個(ge) 合作研究機構。
自建所以來,大連化物所造就了若幹享譽國內(nei) 外的科學家及一大批高素質研究和技術人才,先後有15位科學家當選為(wei)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位當選為(wei)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位當選為(wei)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3人,引進百人計劃36名。2009年底,全所共有職工912人,其中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 770人,研究員108人,副研究員235人。大連化物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批準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有化學和化學工程與(yu) 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yang) 點,現有博士生導師76人、碩士生導師74人,共培養(yang) 研究生1588名,其中博士855名。2009年共有在學研究生70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58人,碩士研究生248人。設博士後流動站,在站博士後66人。
1956-2009年大連化物所取得科研成果600多項,曾先後獲得重大獎勵201項,其中獲得國家獎勵82項,中科院、省部級一等獎61項。
1950-2009年發表論文總數11436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yu) 3的953篇。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以來,發表SCI論文5202篇,70餘(yu) 篇學術論文發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學術刊物以及相關(guan) 學科*刊物上。出版科技專(zhuan) 著53部。
截止到2009年底,我所累計申請2201件,其中發明2048件,累計授權1100件,其中發明授權948件,累計申請國外180多件,其中PCT申請60多件,獲得國外授權20多件。
大連化物所主持出版國內(nei) 催化領域和色譜領域核心期刊《色譜》和《催化學報》以及英文學術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天然氣化學)》,其中《催化學報》和《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天然氣化學)》被SCI-E收入。
上一篇 賀EDESON第三次簽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下一篇 賀EDESON成功簽約中日合資寧波長華布施螺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