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EDESON成功簽約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yu) 數學研究所座落在風景秀麗(li) 的武漢東(dong) 湖之濱、小洪山麓,於(yu) 1996年由原“武漢物理所”(創建於(yu) 1958年)和“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重建於(yu) 1979年)合並而成,現已發展成為(wei) 以核磁共振波譜學、原子與(yu) 分子物理和數學物理基礎研究為(wei) 主,積極開展原子頻標等高新技術研發的綜合型研究所。現任所長劉買(mai) 利研究員。
兩(liang) 所合並之前,原子物理學家王天眷,物理學家張承修,空間物理學家李鈞院士,數學家李國平院士,數學家丁夏畦院士都曾在武漢物理所、武漢數學物理所長期工作並擔任重要職務。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yu) 數學研究所現設有5個(ge) 研究室,其中波譜研究室、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室、數學物理研究室開展基礎與(yu) 應用基礎研究;原子頻標研究室、光電子研究室從(cong) 事高技術研發與(yu) 應用研究。研究所擁有波譜與(yu) 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磁共振中心、中科院冷原子物理中心、中科院數學物理聯合實驗室4個(ge) *、院級科研平台,同時也是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的組建單位之一。研究所的支撐係統包括:磁共振波譜技術、激光光譜技術、計算機信息中心和高技術工程中心。
研究所現有職工336人,其中科技人員207人(正科技人員34人,副科技人員64人,博士生導師33人)。先後有丁夏畦、李鈞、葉朝輝3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有7人入選“傑出青年基金”,14人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3人擔任“973”專(zhuan) 家。有碩士學位授予點7個(ge) ,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ge) ,1個(ge)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學研究生261人,在站博士後10人。 1978年以來,授予碩士學位265名,授予博士學位226名。
1958—2008年,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近300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獎、國家星火科技獎以及中科院和省部級自然科學一等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等,自 1985以來,共申請 126項,獲授權 102項。從(cong) 1996年起,平均每年發表SCI論文百餘(yu) 篇。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yu) 數學研究所主辦的《數學物理學報》(中、英文版)和《波譜學雜誌》均為(wei) 我國自然科學的核心期刊,《數學物理學報》英文版為(wei) SCI收錄期刊。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yu) 數學研究所始終瞄準領域前沿,不斷滿足我國社會(hui) 經濟發展需求和國家安全需求,積極承擔和完成了一係列國家973、863、科技支撐,以及基金重點、重大項目,形成了2個(ge) 中科院創新團隊和1個(ge) 國家創新群體(ti) ,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發,以及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等方麵取得了係列創新成果,已成為(wei) 我國核磁共振波譜、原子分子物理和數學物理等領域不可替代的研究力量。
1998年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以來,武漢物理與(yu) 數學研究所在Science, PNAS, JACS, PRL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600多篇,其中JCR-*0%以上論文比例上升至27.2%;申請122項(其中發明68項),授權97項(其中發明43項);出版專(zhuan) 著5部,譯著1部;獲省部級以上獎26項,其中一等獎5項。在成果轉移轉化方麵,一係列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成果獲得了重要應用,其中,高精度原子鍾滿足了國家重大需求、小型化原子鍾實現了規模產(chan) 業(ye) 化、擁有核心部件知識產(chan) 權的醫用核磁共振成像儀(yi) 已實現產(chan) 值8億(yi) 元
上一篇 賀EDESON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攜手合作! 下一篇 賀EDESON簽約中國Z大電池充電設備製造商中山海一舟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