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目錄
技術文章
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詳細內容

客車防雨密封性試驗方法 GB/T 12480-90

點擊次數:4616 更新時間:2009-11-26

1 主題內(nei) 容與(yu) 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客車防雨密封性試驗方法。

  本標準適用於(yu) GB 3730.1規定的各類客車。雙層客車及具有駕駛室和封閉式

車廂的汽車可參照使用。

2 術語及其定義(yi)

  本標準所述客車防雨密封性是指客車處於(yu) 靜止狀態,在規定的人工淋雨試驗

條件下,關(guan) 閉全部門、窗和孔口蓋時,防止雨水進入車廂的能力。

2.1 滲

  水從(cong) 縫隙中緩慢出現,並沿著在內(nei) 護麵上漫延開去。

2.2 慢滴

  水從(cong) 縫隙中出現,並且以少於(yu) 等於(yu) 每分鍾60滴的速度離開車身內(nei) 護麵,斷續

地落下。

2.3 快滴

  水從(cong) 縫隙中出現,並且以多於(yu) 每分鍾60滴的速度離開車身內(nei) 護麵,斷續地落

下。

2.4 流

  水從(cong) 縫隙中出現,並沿著或離開車身內(nei) 護麵連續不斷地向周圍或向下流淌。

3 試驗條件

3.1 淋雨試驗時,氣溫應在5℃~35℃,氣壓應在99~102kPa範圍內(nei) 。在室外

淋雨試驗台上進行試驗應選擇晴天或陰天,並且風速不超過1.5m/s。

3.2 淋雨試驗時,對不設行李艙(箱)的客車規定的車體(ti) 受雨部位及降雨強度

見表1;對設行李艙(箱)的客車規定的車體(ti) 受雨部位及其降雨強度見表2。

3.3 噴嘴的噴射壓力為(wei) 69~147kPa。

3.4 淋雨時間為(wei) 15 min。

3.5 前、後部噴嘴的軸線與(yu) 客車基準Y平麵平行,與(yu) 鉛垂方向的夾角為(wei) 30°~

45°,噴嘴朝向車體(ti) 。側(ce) 麵噴嘴的軸線與(yu) 客車基準X平麵平行,與(yu) 鉛垂方向的夾角

為(wei) 30°~45°,噴嘴朝向車體(ti) 。頂部噴嘴的軸線與(yu) 客車基準Z平麵垂直,噴嘴朝向車

體(ti) 。底部噴嘴位於(yu) 客車基準Y平麵兩(liang) 側(ce) ,其軸線與(yu) 客車基準X平麵平行,與(yu) 鉛垂方

向的夾角為(wei) 30°~45°,噴嘴上仰朝向另一側(ce) 車體(ti) 。

3.6 底部噴嘴與(yu) 地板下表麵距離為(wei) 300~700 mm,其餘(yu) 部位噴嘴與(yu) 車體(ti) 外表麵

距離為(wei) 500~1300mm。

3.7 噴嘴布置應保證規定的車體(ti) 外表麵都被人工雨均勻覆蓋,不存在死區。

4 試驗程序

4.1 降雨強度測定

  降雨強度測定按照附錄A(補充件)進行。

4.2 噴射壓力測定

4.2.1 管路係統中已設置壓力自動調節閥的淋雨設備隻需定期進行壓力檢定

,而試驗前噴嘴噴射壓力無需再測定。

4.2.2 管路係統中未設置壓力自動調節閥的淋雨設備,試驗前應進行噴嘴噴

射壓力的測定,其方法是在任意一個(ge) 噴嘴口處,用橡膠軟管連接噴嘴與(yu) 水壓表,

調節壓力調節閥使噴射壓力達到規定值。

4.3 試驗步驟

4.3.1 將試驗車停放在淋雨場地內(nei) 位置。

4.3.2 觀察記錄員進入車廂,然後關(guan) 閉全部門、窗及孔口蓋。

4.3.3 啟動淋雨設備,待進入穩定工作狀態時即為(wei) 試驗開始,5min後開始觀

察車廂滲漏水情況,並填入表3。

4.3.4 達到規定淋雨時間後關(guan) 閉淋雨設備,結束試驗。

5 試驗數據整理

  每輛受試客車的初始分值為(wei) 100分,按每出現一處滲扣1分,每出現一處慢滴

扣3分,每出現一處快滴扣6分,每出現一處流扣14分累計,減去全部所扣分值即

是實得分值,如出現負數,仍按零分計。

               附錄A

             降雨強度測定

              (補充件)

  降雨強度測定方法分為(wei) 自身測定法和外部測定法二種,選擇相應的一種方法

測定降雨強度。

A1 自身測定法

  利用淋雨設備自身設置的流量計進行測定。

A1.1 符合下列全部條件的淋雨設備可按本方法測定降雨強度:

  a.淋雨設備自身設有流量計;

  b.已在與(yu) 降雨強度規定值不相同的受雨部位對應的淋雨管路上分別設置節

流閥或全部淋雨管路僅(jin) 設置一個(ge) 共用節流閥,並且各淋雨管路上設置噴嘴的密度

與(yu) 它們(men) 降雨強度的比值相對應。

  注:降雨強度規定值相同的受雨部位對應的淋雨管路可隻設置一個(ge) 共用節流

閥,也可各自獨立設置節流閥,還可和其他淋雨管路一起共用一個(ge) 節流閥。

A1.2 測定方法

  啟動淋雨設備,逐個(ge) 調節設置在各淋雨管路中的節流閥,使流經該管路的水

流量達到規定降雨強度的對應值。

A1.3 對應流量計算公式:

A2 外部測定法

  未設置流量計的淋雨設備,其降雨強度測定按照下述方法進行。

A2.1 測試器皿

  a.容量為(wei) 2000~5000 mL量杯,一個(ge) ;

  b.容量為(wei) 10 L遮蓋式容器及其附屬裝置(見圖A1),一個(ge) 。

A2.2 測定程序

A2.2.1 分別將連接軟管下端與(yu) 集流管連接,其上端與(yu) 待測定淋雨管路中的噴

嘴連接,被連接的噴嘴間隔選取。

A2.2.2 同時開啟進水閥和放水閥。

A2.2.3 將待測定淋雨管路中的節流閥開啟至某一開度。

A2.2.4 啟動淋雨設備,待噴嘴和容器底部出水都呈現穩定狀態時,關(guan) 閉進水

閥。

A2.2.5 待容器內(nei) 的水放完後關(guan) 閉放水閥。

A2.2.6 開啟進水閥,同時記錄時間,2 min後立即關(guan) 閉進水閥,再關(guan) 閉淋雨

設備。

A2.2.7 用量杯計量容器內(nei) 全部積水,然後按A3章計算降雨強度。

A2.3 反複應用A2.2.2條至A2.2.7條直至達到規定的降雨強度。

A2.4 反複應用A2.2.2條至A2.2.7條和A2.3條直至使全部淋雨管路均達到規定

的降雨強度。

A3 降雨強度計算

               附錄B

         客車防雨密封性試驗設備淋雨室

              (參考件)

B1 淋雨設備工作原理和組成

B1.1 由電機驅動水泵,水從(cong) 蓄水池內(nei) 不斷泵入主管路,經過壓力調節和流量

調節,進入淋雨管路,通過噴嘴射向車體(ti) 表麵,噴射出的水被匯集流入蓄水池,

經過多級沉澱、過濾後,循環使用。

B1.2 淋雨設備主要由水泵及其驅動電機、底閥、壓力調節閥、節流閥、截止

閥、水壓表、流量計、輸水管路附件、噴嘴、蓄水池、支架和噴嘴架驅動調整裝

置等組成,淋雨係統設備見圖B1。

B2 淋雨設備性能和參數

B2.1 淋雨標準麵積

B2.1.1 不設行李艙(箱)的客車淋雨標準麵積

B2.1.1.1 頂部淋雨麵積應大於(yu) 車體(ti) 在基準Z平麵上投影麵積,其尺寸為(wei) :

B2.1.1.2 側(ce) 麵淋雨麵積應大於(yu) 側(ce) 窗窗框下沿以上車體(ti) 部位在基準y平麵上

投影麵積,其尺寸為(wei) :

B2.1.1.3 前部淋雨麵積應大於(yu) 風窗下周邊密封膠條下沿以上車體(ti) 部位在基

準X平麵上投影麵積,其尺寸為(wei) :

B2.1.1.4 後部淋雨麵積應大於(yu) 後窗下周邊密封膠條下沿以上車體(ti) 部位在基

準X平麵上投影麵積,其尺寸為(wei) :

B2.1.2 設行李艙(箱)的客車淋雨標準麵積

B2.1.2.1 頂部、底部淋雨麵積應大於(yu) 車體(ti) 在基準之平麵上投影麵積,其尺

寸為(wei) :

B2.1.2.2 側(ce) 麵淋雨麵積應大於(yu) 車體(ti) 在基準Y平麵上投影麵積,其尺寸為(wei) :

B2.1.2.3 前部、後部淋雨麵積應大於(yu) 車體(ti) 在基準X平麵上投影麵積,其尺

寸為(wei) :

B2.2 降雨強度

  降雨強度見正文3.2條。

B2.3 噴射壓力

  噴射壓力見正文3.3條。

B2.4 水泵流量及揚程

  所選水泵額定流量應比實際所需zui大流量大5%~10%,其揚程不小於(yu) 40m。

B2.5 噴嘴方位及其布置

B2.5.1 噴嘴方位

  噴嘴方位見正文3.5條、3.6條和3.7條。

B2.5.2 噴嘴布置

  噴嘴布置應保證規定的車體(ti) 外表麵被人工雨均勻覆蓋,不存在死區並符合相

應的降雨強度,若需經常對外廓尺寸差別較大的多種車型進行防雨密封性試驗,

則應將淋雨管路的噴嘴架設置成可移動調節的。

B2.6 噴嘴結構和參數

B2.6.1 尼龍噴嘴

  噴射孔徑為(wei) 2.5mm,偏心式,其結構見圖B2。

B2.6.2 噴嘴

  噴射孔徑為(wei) 2.5~3mm,水流通過雙頭或三頭螺紋產(chan) 生旋轉後噴出,其結構見

圖B3。


--------------------------------------------------------------------------------

  附加說明:

  本標準由客車標準聯合工作組提出。

  本標準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歸口。

  本標準由上海汽車拖拉機研究所、交通部重慶公路科學研究所負責起草。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施忠道、王子玉。



上一篇 氙燈老化試驗測試方法與滿足標準 下一篇 GB/T 12010.12-1989 聚乙烯醇樹脂透明度測定方法